【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译文
- 原文链接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
-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先生讲过针刺之法,先生所讲的都离不开营卫气血。人体十二条经脉,在内连接脏腑,在外网络般连接四肢关节,先生能将十二经脉与四海配合起来吗?
岐伯答道:人体也有四海、十二经水。自然界的经水都流注到海里,海有东西南北,所以称为四海。
黄帝问:怎么用人体来和四海相对应呢?
岐伯说:人身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对应。
黄帝说:先生将人体与天地间的四海配合起来,这个见解真深远啊!我想要了解它们是怎样相对应的?
岐伯说:一定要先知晓经脉的阴阳表里以及荥腧所在,才可以确定人体的四海。
黄帝问:如何确定呢?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它的输注穴上在气冲穴,下在足三里穴。冲脉是十二经之海,即血海,它的输注穴上在大杼穴,下在上下巨虚穴。膻中是气海,它的输注穴上在颈椎上下的哑门穴和大椎穴,前在人迎穴。脑是髓海,它的输注穴上在脑盖骨顶的百会穴,下在风府穴。
黄帝问:人身四海,什么状态有利,什么状态有害?什么状态生机旺盛,什么状态生机衰败?
岐伯说:顺应自然规律就会生机旺盛,违背自然规律就会生机衰败;懂得顺应自然规律而调养就有利身体,不懂得顺应自然规律而调养就会有害身体。
黄帝说:人体四海的顺逆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岐伯说:气海有余,邪气胜过真气,就会出现胸中气满,呼吸急促,面色赤红;气海不足,就会出现气短,无力说话。血海有余,就会经常自觉身形壅满硕大,郁闷不舒时不知有什么病;血海不足,也会经常想象身体变小,心情不好,也不知有什么病。水谷之海有余,就会腹部胀满;水谷之海不足,就会出现虽然饥饿也不想吃东西的症状。髓海有余,就会觉得身体轻劲有力,超过自身的极限;髓海不足,就会头昏似旋转,耳鸣,小腿发酸,眩晕,眼睛看不见东西,全身懈怠无力,嗜睡。
黄帝说:我已知道了四海顺逆的表现,那么,怎样调治呢?
岐伯说:详尽掌握与四海相连的上下腧穴的作用来调理它们的虚实,不犯虚实的禁忌。能够顺应这个原则的,病人就可恢复健康;违背这个原则的,病人就会每况愈下。
黄帝说:讲得好。
参考资料:
张云昌 孟蓬生等.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298364351547.html
转载请注明:学唐诗网原文链接 | https://www.xuetangshi.com/zhishi/1144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部分内容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学唐诗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古文典籍
- 「仪礼」
- 「论衡」
- 「吴子」
- 「将苑」
- 「孝经」
- 「周礼」
- 「列子」
- 「管子」
- 「汉书」
- 「尚书」
- 「墨子」
- 「素书」
- 「六韬」
- 「冰鉴」
- 「荀子」
- 「反经」
- 「礼记」
- 「庄子」
- 「孟子」
- 「中庸」
- 「左传」
- 「论语」
- 「史记」
- 「老子」
- 「周易」
- 「韩非子」
- 「三字经」
- 「红楼梦」
- 「战国策」
- 「鬼谷子」
- 「本草纲目」
- 「智囊(选录)」
- 「全部古籍>>」
经典名句
- 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坏之有余。
-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