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唐诗网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译文

原文链接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

  足太阳膀胱经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背臀部,好像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郤中(即委中穴)在足太阳经后腘窝上出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阳胆经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胫骨)上端出血,胫骨在膝盖外侧的高突处(阳陵泉穴),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阳明胃经发病而使人腰痛,腰部不能左右转动,如果转动则容易产生幻觉,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小腿前的(足三里穴)三次,使其上下合顺,刺其出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阴肾经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椎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刺其出血),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足)厥阴肝经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张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足厥阴经的穴位,其部位在腿肚和足跟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摸之有连续成串的结节,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足太阳经分散在腘窝部的分支)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刺解脉,其部位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横脉(紫黑色横纹)刺其出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像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像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委中穴处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同阴脉(足少阴经的别络)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像有小锤(《太素》作针)在里面一样,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阳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并立即肿胀。治疗时应刺阳维脉,穴位在阳维脉与足太阳经相合的小腿肚子上,距离足底一尺处(应为阳维脉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阳交穴)。

  衡络脉(即带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面。治疗时应刺郤阳(即足阳明的浮郄穴)与大腿筋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会阴脉(即任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不止,汗止则欲饮水,饮水后立即要小便。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即足太阳膀胱经)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脉(金门穴)的上面,委中穴下面五寸(的承筋穴),视其血络盛满的地方刺其出血。

  飞阳脉(足太阳的别名是飞阳,在离脚踝七寸的地方,别走少阴。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所以飞阳脉,是阴维之原、从太阳之脉、走少阴而起)发病使人腰痛,痛的时候令人烦恼,厉害时因恐惧而感到悲伤。治疗时应刺飞阳脉,在内踝上五寸,在足少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的地方(筑宾穴)。

  昌阳脉(昌阳,是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名,又名复溜穴。昌阳脉指足少阴经在小腿部的一段)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刺足大筋内侧二次,其穴位在内踝上足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的复溜穴)。

  散脉(唐•王冰注为足太阴之别络;明•马莳认为王说无据,但找不到更好的解释;清•张志聪解释为冲脉,但与下文所述不合。查多数注家认为,本篇独未论足太阴,所以王说有其合理性。)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像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严重的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经络的外侧,看到有青筋缠束的地方,即用针刺三次。

  肉里脉(足少阳胆经,有阳辅穴,又名分肉。肉里脉,为少阳所生,阳维脉气所发之处。)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脉二次,其穴在足太阳经的外前方,足少阳经绝骨穴(今名悬钟穴)的后面(阳辅穴)。

  腰痛挟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像要跌倒。治疗时应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以散阳分之阴邪);有热感觉的,应刺足厥阴经(,以去阴中之风热);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经(,以转枢机关);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阴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经。(读注:最后一句与本段中间的内容重复。)

  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上举的,应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经。

  腰痛时牵引少腹,引动季胁之下,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下髎穴)。

  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取穴时,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参考资料:

佚名.360doc.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17/21/6001821_102083201.shtml

转载请注明:学唐诗网原文链接 | https://www.xuetangshi.com/zhishi/1137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部分内容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学唐诗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古文典籍

经典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