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唐诗网

【任昉】主要成就

作者链接 :更多「任昉」相关介绍

  政治成就

  心系百姓

  梁高祖天监二年(503年),义兴(今宜兴)闹灾荒,任昉用自己的俸米熬粥赈济灾民,救活2000多人。由于灾年,因贫困有人生下孩子不养活,任昉严格限令,这与杀人同罪。并给怀孕的妇女供给费用,受到救济的有几千户之多。任昉的公田,年产米800余石,他只取其中的五分之一,其余都用来救济乡民。

  任昉关心百姓疾苦。当地年满80岁的老人,他都派衙门官员前去看望。新安郡内有蜜岭产杨梅,以前都要派人去给太守采摘,任昉认为不能为一己之私让百姓冒生命危险,当时就命令停采,官吏百姓都认为这是百余年没有过的德政。

  文学成就

  任昉是以学问为诗,以博见为文的一派人物的领袖之一。

  骈文

  任昉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骈文,且他的骈文大多是一些骈体公牍文章。骈体公牍文章一直应用于政治生活中,骈偶句型使庙堂公文整饬典雅,但同时亦限制了文意的自由表达。然高明的写手力图在偶句中融入文意浓密的故典旧实进行补偿,表意伦理,畅行不悖,达到了骈体公文形式与内容相对和谐的结合。任昉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人称“五经笥”,最擅长用典。任昉虽然不是六朝最擅长骈文的人,但也为骈文的发展完善献力颇多。用典为骈文的文体要求之一,任昉的功劳在于,他力图将这一问题特征推向繁密、工整、妥帖的极致。任昉的骈文,虽不比庾信的优美浑融,但就其身处年代的文学发展而言,至少在萧统等眼里,他已经于继承拓新中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诗歌

  任昉在其诗歌中追求典故的运用,形成了以学问入诗的创作习惯。因以学问为诗,任昉诗歌的风格就趋向于雅正渊永。因善用事义,又不滞碍于典故对于诗意的表达,且多有直率明达的语句,其诗歌又呈现出质朴的风貌。任昉作诗不关心声律平仄,这在永明体兴起并风行的当时也较为特殊。

  在当时,任昉作诗使事用典,标榜学问,得到相当一部分士人的认同及效仿。从现存诗歌看,任昉的诗虽不是上乘之作,但亦是特色鲜明的作品。

  志学成就

  任昉的方志学成就集中体现于《地记》一书中。《地记》是任昉在陆澄《地理书》的基础上增补84部志书汇编而成,共计252卷。主要保存了从汉代至南朝萧齐时期的方志。任昉编纂《地记》时,收书极广,但凡记载地表人文、自然地理现象的书籍,统统收录。这其中,不但包括总志和区域志,还包括专述异物、都邑、行记、山川、冢墓、地名、寺观等的专题志书。由此可知,任昉的修志观已相当宽泛。他认为对特定地理区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记述的图文,都可归诸方志学范畴。不过,任昉修志观亦有强烈的唯心性,即神话传说和现实记载尚未分离。 [29]  任昉的《地记》是继陆澄《地理书》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部方志学丛书。这部方志学丛书,对于方志保存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收录《山海经》等全国性总志,还收录大量地方州郡县志、山川图记、都邑志、异物志、外域传奇等,从中可以全面了解汉代至南朝萧齐时期中国及外域诸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物产、民俗、外交等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把《地记》称作“丛书之祖”。

  藏书成就

  任昉对书籍典章无所不读,家虽贫穷,藏书却有上万卷,是梁代三大藏书家之一。据《梁书》记载,任昉藏书有书目,这是史有明文的私人藏书编目的最早记载。任昉的藏书中善本异本书很多,能补充国家藏书之缺漏。在任昉去世后,梁高祖派学士贺纵同沈约一起校勘他的书目,官家没有的书,就拿任昉家的书补充。这种私家藏书补国家藏书之缺,起到了保存典籍、传承文化的功用。

参考资料:

《南史·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转载请注明:学唐诗网原文链接 | https://www.xuetangshi.com/zhishi/4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部分内容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学唐诗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古文典籍

经典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