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译文
- 原文链接 :国语·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
-
周襄王派太宰文公与内史兴向晋文公颁赐任命,晋国的上大夫在边境上迎接,晋文公到郊外慰劳,住处安排在宗庙,用九牢的宴席来招待,厅堂上安设了照明的大火把。到了吉日,在祖庙武宫接受任命,设立了晋献公的神主,安排了筵席,由太宰主持仪式,晋文公穿戴着端委进入。太宰代表周王赐给晋文公冕服,内史兴赞唱礼仪,晋文公经三次辞让后接受了冕服。礼毕
后,对太宰和内史的酬谢、飨食、馈赠、郊送等礼仪都按诸侯的等级进行,态度相当谦和融洽。内史兴回来,把这件事告诉襄王说:“晋国是不能不善待的,它的国君一定会称霸诸侯。他们接受王命恭敬,执行礼仪得当。尊敬王命,是讲究上下之分的做法;行礼得当,是具有德行的表现。以德行来作为诸侯的表率,诸侯一定会归附他。而且礼仪就是用来观察忠、信、仁、义的,忠是用于判断,仁是用于施行,信是用于维护,义是用于节制。以忠判断才公正,以仁施行才生效,以信维护才稳固,以义节制才适度。判断公正就没有怨恨,施行生效就没有困乏,维护稳固就不会走样,节制适度就不会离心。如果民众没有怨恨而财用不困乏,命令不走样而执行没有离心,那什么事办不成呢!表里相应,是忠;辞让受命,是仁;守节不越,是信;行礼无误,是义。臣进入晋国,这四项都不见疏漏,所以臣认为晋侯是知礼的,陛下要善待他。立了知礼者,他的报答一定丰厚。”襄王接受了建议,派往晋国的使者接连不断。到了惠后之难时,襄王出奔郑国,晋文公接纳了襄王。
周襄王十六年任命了晋文公,襄王二十一年文公率诸侯在衡雍朝见周天子并呈献所得的楚国战利品,接着主持了践土的会盟,从此开始称霸诸侯。
参考资料:
佚名.劝学网.http://www.quanxue.cn/CT_RuJia/GuoYuIndex.html
转载请注明:学唐诗网原文链接 | https://www.xuetangshi.com/zhishi/59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部分内容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学唐诗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古文典籍
- 「仪礼」
- 「论衡」
- 「吴子」
- 「将苑」
- 「孝经」
- 「周礼」
- 「列子」
- 「管子」
- 「汉书」
- 「尚书」
- 「墨子」
- 「素书」
- 「六韬」
- 「冰鉴」
- 「荀子」
- 「反经」
- 「礼记」
- 「庄子」
- 「孟子」
- 「中庸」
- 「左传」
- 「论语」
- 「史记」
- 「老子」
- 「周易」
- 「韩非子」
- 「三字经」
- 「红楼梦」
- 「战国策」
- 「鬼谷子」
- 「本草纲目」
- 「智囊(选录)」
- 「全部古籍>>」
经典名句
-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 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
- 母信者,其子必仁。
- 人能弘道,焉知来者之不如昔也?
-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