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唐诗网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译文

原文链接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风邪是许多疾病的起始原因,怎样用针法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发重、怕冷。针刺治疗的要穴是风府穴,以调和其阴阳,正气不足就用补法,邪气有余就用泻法。

  若感受风邪较重而颈项疼痛,针刺风府穴。风府穴在上椎穴(即大椎穴)的上面(入发际同身寸的一寸处,为重要的骨空穴)。若感受风邪较重而汗出,艾灸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第六椎骨)下两侧距脊椎各三寸之处,用手指按压,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噫嘻”之声,噫嘻穴就在手指下的疼处。迎风怕风的病人,刺眉头(指攒竹穴)。落枕,取穴在肩上横骨间(指巨骨穴)。脊背屈伸不利,应将患者的手臂后翻到背部,与肘尖成90度角,手背所正对的脊椎节骨(指至阳穴),给以灸治。第11-12肋骨处疼痛,从背部到腹部并牵引到小腹的,针刺噫嘻穴。腰痛而不可以转侧动摇,痛而筋脉挛急,下引睾丸,针刺八髎(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与疼痛的地方,八髎穴在腰椎骨与坐骨间的空隙中。

  “鼠瘘”(即瘰疬)一类的寒热病,刺寒府穴(指委中穴),寒府穴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一种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坐跪的体位。

  任脉起源于中极穴的下面,上行经过阴毛际再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下巴),循行于面部而入于目中。冲脉起源于气街穴(即气冲穴),与足少阴经相并,侠其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脉发生病变,在男子,则“内结”、“七疝”(包括:寒、水、筋、血、气、狐㿗)之类疾病;在女子,则“带下”、“瘕聚”之类疾病。冲脉经发生病变,则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

  督脉发生病变,会引起脊柱强硬反折的症状。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在女子,则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从这里分出的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阴部,再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与足少阴经相结合上行尾骨端内后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交会于头顶,内入于脑,复返出脑下行到颈项,循行于肩膊处,侠脊柱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小腹部直上的支脉,穿过脐中央,再上贯心脏,入于喉,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再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督脉发生病变,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在女子,则不能怀孕,或为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总之,督脉生病治督脉,轻者治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治在脐下(的阴交穴)。

  病人气逆上而呼吸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充于咽喉的,治疗取其渐(指大迎穴),渐者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

  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其楗(大腿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其机(指环跳穴)。站立时膝关节热痛,治疗取其膝关节处经穴。膝痛,疼痛牵引到足拇趾,治疗取其膝后窝处(的委中穴)。坐下膝痛如有东西隐伏其中的,治疗取其关(指承扶穴)。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其背部俞穴(指大杼穴)。如疼痛连及小腿像要折断似的,治疗取其阳明经中的俞髎(指足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阳经、少阴经的荥穴(通谷穴、然谷穴)。湿渍水湿之邪日久而胫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阳经的别络穴位,穴在外踝上五寸(指光明穴)。

  辅骨之上,腰横骨之下,叫“楗”。在髋骨两侧叫“机”(指环跳穴位置)。膝部的骨缝叫“骸关”。在膝部两旁的高骨叫“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腘之上就是“骸关”。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坐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两行,每行各有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

  髓穴,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处在龈基的下面,一处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处在脊椎骨上空,即风府穴的上面。一处在脊椎骨下空,在坐骨下面的孔穴中。又有几处髓空,在面部侠鼻两旁,或有骨空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骨空,在肩膊的外侧。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侧,离开手腕四寸,在尺、桡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空,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的地方。小腿骨的骨空,在胫骨上端。股际的骨空,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坐骨的骨空,在髀骨的后面距离四寸的地方。扁骨(即肋骨),有血脉渗灌的纹理内外交流,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所以没有骨空的穴位。

  灸寒热症的方法,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骨(的长强穴),也是以年龄为艾灸的壮数。观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举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指肩髃穴)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京门穴)用灸法,足外踝正绝骨之端(即绝骨穴)处用灸法,足小趾与次趾之间用灸法,腹部凹陷处的经脉(承山穴)用灸法,外踝后方(昆仑穴)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压坚硬如有筋并疼痛的地方用灸法,胸膺中的骨间凹陷处(指天突穴)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指大陵穴)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阴毛边缘的动脉跳处(指气冲穴)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骨间(指足三里)用灸法,足阳明经所行足跗上的动脉(指冲阳穴)处用灸法,头巅顶上(指百会穴)亦用灸法。被犬咬伤的,先在被咬处灸三壮,再按常规的治犬伤病法灸治。以上针灸治疗寒热症的部位共二十九处。因伤食而引发寒热症的采用灸法,灸后仍不能解除寒热的症状,必须仔细观察各条阳经脉,找到有病的经脉改用针刺其腧穴的方法以泻之,同时用药物调治。

参考资料:

佚名.360doc.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30/17/1447606_73784042.shtml

转载请注明:学唐诗网原文链接 | https://www.xuetangshi.com/zhishi/113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部分内容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学唐诗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古文典籍

经典名句

热门成语